陈薇院士表示,自己领导的科研团队此前成功研制出新冠病毒疫苗,能在俄罗斯、巴基斯坦、墨西哥、智利、阿根廷等在 71 个国际多中心三期临床试验中取得可喜结果,能获得国家药监局附条件上市和多国应急使用许可,都是长期坚持自主创新的结果。但我国目前在生物科技创新方面还有一些短板,如:顶层设计和科学统筹不足、研究力量分散,长效性支持机制不健全、基础研究不稳定,条件设施不完善、快速响应体系不健全等。
为此,陈薇提出了四点建议:
一、建立国家重大安全科技攻关 “白名单”制度
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,推动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,在生命健康、生物安全等重大前沿领域系统性地谋划重大项目布局,建立核心技术团队 “白名单”,国家长期稳定投入,实现 “项目—基地—人才”有机融合,为保障国家发展利益、破解重大安全风险、突破国外技术封锁奠定坚实科技基础。
二、建设特需疫苗国家技术创新中心
国家科技部已印发《推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的总体方案(暂行)》,“十四五”期间布局建设若干国家技术创新中心。建议建设特需疫苗国家技术创新中心,紧扣国家生物安全防御重大需求,梳理 “卡脖子”技术和 “长板”技术,加强顶层设计和科学统筹,开展跨军地、跨领域、跨学科协同创新和开放合作,达到 “已知有手段,未知有能力”,助力国家生物安全和社会稳定。
三、持续开展新冠疫情防控科研攻关
在中共中央坚强领导下,我国新冠疫情得到了全面控制,但从全球来看,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,加强防控工作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松懈。应继续加大科研攻关力度,综合运用生物技术和大数据、云计算、人工智能等创新手段,进一步厘清病毒起源、动物宿主和致病机制,深入分析病毒变异对现有防控措施的影响,未雨绸缪,开展针对重要变异毒株的疫苗、核酸和抗体检测试剂等预研,必要时及时更新换代。
四、营造潜心基础研究的良好科研生态
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,努力营造有利于基础研究的良好创新生态,在项目攻关、平台建设和人才计划中,加大对长期坐 “冷板凳”从事科研和基础研究工作的科学家和科研人员队伍的政策支持力度,激发大家勇于探索,心无旁骛地专注于前沿基础科学研究,实现越来越多 “从 0 到 1”的原创突破。鼓励更多的青年才俊淡泊名利、勇于创新,献身科学研究,为祖国更美好的明天发挥科技创新应有的支撑力量!
IT之家了解到,陈薇院士的团队研发的新冠疫苗获批上市,只需打一针即可免疫病毒,接种 14 天后即可获得良好保护效果,并且支持在 2-8℃的条件下运输保存。而国外此前研发的一些疫苗需要在 - 70℃环境下保存,不利于运输以及储存。